·共识、指南与标准· DOI:10. 16689 / j. cnki. cn11-9349 / r. 2022. 03. 006 中国恶性肿瘤患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肿瘤特医食品),北京肿瘤学会肿瘤缓和医疗专业委员会摘要: 随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逐年增加,行之有效的肿瘤整合治疗策略正在日益彰显其重要性。 作为肿瘤整合疗法的组成之一,运动疗法已被多项研究及数据证实了其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运动不但能够影响和改变肿瘤微环境,抑制或逆转肿瘤中的一些代谢途径,还能通过减少和改善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来预防其发生。 运动抗癌的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降低肿瘤的生长速度和转移风险;降低肿瘤的复发风险以及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改善肿瘤相关症状和抗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治疗实施前需进行风险评估及运动测试,筛查出可进行运动测试的恶性肿瘤患者。 特别要注意的是,需根据不同癌种、不同分期的功能障碍异质性的不同患者, 结合特定状况,按照运动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即 FITT 为要素进行个体化运动处方的制订,并进行动态监测和处方调整。 适合我国肿瘤患者体力活动的实践方案仍需进一步的探索,以使其满足不同的患者需求并使患者获益最大化。关键词: 恶性肿瘤;运动治疗;专家共识 Consensus of Chinese experts on exercise therapy for cancer patients Chinese Society of Nutritional Oncology Key Laboratory of Cancer FSMP for State Market Regulation Beijing Association of Oncology for Cancer Palliative Care Abstract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malignant tumor are increasing in China the integrative oncology treatment strateg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s a part of integrative oncology treatment strategies exercise therapy has been confirmed its crucial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 Exercise can not only affect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hibit or reverse some metabolic pathways but also prevent cancer occurrence by reducing the risk factors of tumorigenesis. The anti-cancer effect of exercise is reflected in many outcomes. I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tumor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umor patients. Exercise can als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anti-cancer therapy and reduce related side effects relieve tumor-related sympto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Risk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test are required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ercise therapy to screen patients who can be subjected to exercise therapy. In particular based on four elements of FITT frequency intensity time and type the formulation of individual exercise prescription should also consider heterogeneou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and stages of malignant tumors and perform dynamic monitoring and adjustment in follow-up treatment. At present the practical scheme suitable for physical activity of tumor patients in China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to make it suitable and maximumly beneficial for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Key words Cancer Exercise therapy Expert consensus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D181100000218004) 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2019YLFW) 通信作者:石汉平,电子邮箱:shihp@ ccmu. edu. cn 肿瘤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 10 年来,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 率 每 年 保 持 约 3. 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 2. 5%的增幅,其中全球大约 25%的恶性肿瘤发生与超重及久坐等生活方式有关[1] 。 一项纳入 126 项流行病学的荟萃分析发现,参加休闲体育锻炼最多的人群与最少的人群相比,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降低了 10% [2] 。 作为最简单的运动方式,步行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一项为了探究每日步数与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研究组纳入 2003—2006 年 4840 名 40 岁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研究结果显示,每日行走 8000 步以上比每日行走不足 4000 步的人群,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其中的肿瘤患者也得出同样结论[3] 。 运动在防癌及提高生存率方面可能的机制包括改善体成分,降低性激素、代谢激素、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等[4] 。 ·298·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此外,国内外指南一致认为,运动测试和干预对肿瘤生存者通常是安全的,并且每个肿瘤生存者都应该“避免不活动”,运动干预在肿瘤诊疗整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可加速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放化疗引起的癌因性疲乏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恶性肿瘤生存者预后,降低死亡风险等[5-6] 。 肿瘤生存者可以安全地进行运动训练,以改善其心血管健康状况、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生命质量、 减轻疲乏和缓解抑郁[7-9] 。 运动对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有积极的影响,可降低 26% ~ 69%的肿瘤特异度死亡风险[5] 。 随着运动与肿瘤防治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肿瘤学( exercise oncology)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指利用体适能方式来改善肿瘤患者和肿瘤生存者的生活。 然而,在我国运动作为预防和管理肿瘤的有效策略却很少受到关注,与肿瘤相关的运动处方在临床实践中基本没有得到应用。 本专家共识是为了将目前的证据和专家意见转化为多学科团队的建议,为我国肿瘤患者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1 运动在肿瘤预防中的作用及生物学机制大部分肿瘤的发展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其特征是正常组织转化为癌前病变并最终进展为恶性肿瘤。 从分子角度来看,这一过程是由关键生长调节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 的基因组不稳定 (即突变和/ 或表观遗传改变)所驱动。 外源性(如烟草、烟雾)和内源性因素(如激素)都促进转化细胞的生长和存活,促进其恶性进展。现有研究表明,运动干预至少可降低罹患 7 种肿瘤(即结肠癌、乳腺癌、肾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胃癌和食管癌) 的风险[7,10] 。 在一项包含 1440 万例参与者和 186 932 例自我报告体力活动的肿瘤患者的 meta 分析揭示,休闲时间的高水平体育锻炼与罹患 13 种肿瘤的风险降低相关;另有研究表明, 体力活动可降低罹患消化系统癌症的总体风险,尤其是男性[11] 。 而无论男性或女性,体力活动都能以剂量-反应的方式降低约 20% ~ 25%的结肠癌风险; 此外,2017 年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体力活动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风险降低呈正相关[12] 。观察性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诊断早期(可能治愈),规律的和足够的体力活动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的恶性肿瘤特异度死亡率降低相关[13] 。新的证据还表明,久坐行为和基于屏幕的活动是恶性肿瘤特异度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14] 。 恶性肿瘤生存者从运动中获得各种生理和生活质量益处。对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进行的运动干预试验的荟萃分析和系统评价表明,恶性肿瘤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耐力[15] ,恶性肿瘤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抗阻运动可增加上下肢肌力,增加瘦体组织[16] ,数据显示有监督的运动比无监督的运动效果更好[17] 。 此外,有限的证据表明,抗阻运动联合跳跃运动可能对腰椎的骨密度产生细微的成骨作用[18] 。运动可影响肿瘤细胞代谢生长,使其重编程, 导致宿主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肿瘤细胞的代谢与生长[19] 。 通过对代谢相关通路的调控(糖代谢、胰岛素代谢及自噬等)、免疫系统的影响、炎症因子的调节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等,调节肿瘤细胞中的一些代谢途径,改善或恢复细胞微环境的稳态[19] 。 运动不但能够影响和改变肿瘤微环境,抑制或逆转肿瘤中的一些代谢途径,还能够通过减少和改善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来预防其发生。 肥胖是肿瘤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代谢失调和紊乱引起的肥胖与多达 10 余种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科学地运动可以通过改善肥胖引起的炎症代谢紊乱,降低由肥胖引起的肿瘤发生风险[20-21] 。 研究表明,运动也可以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内在因素,如生长速度、转移、代谢和免疫原性延缓肿瘤的发展进程[6,22] 。 1. 1 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或转移产生影响 运动可能通过降低几种介质的循环水平来帮助预防肿瘤,如胰岛素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 IGF-1),这是一种触发细胞增殖的有丝分裂原。 运动还可降低化学诱导的大鼠乳腺癌模型中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 Rb)的高磷酸化水平,增加结肠息肉中的 βcatenin 磷 酸 化 水 平,并 降 低 micro - RNA 21 的 水平[9] 。 运动也通过使肿瘤微环境正常化,提高肿瘤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影响肿瘤发展。 运动提高了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cell,NK) 细胞和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反应;促进巨噬细胞极化,提高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的抗肿瘤能力;抗肿瘤/ M1 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如 γ 干扰素和白介素-12),支持 NK 细胞激活和辅助性 T 细胞(type 1 T helper, Th1)免疫[23]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299· 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性变化可以通过调节 Hippo 信号通路降低乳腺癌细胞的生存能力,并减少肿瘤的发生。 这种运动依赖性的乳腺癌控制是由儿茶酚胺诱导的,即肾上腺素( epinephrine, EPI) 和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 NE),它们直接调控 Hippo 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活力,减少体内肿瘤形成[24] 。 EPI 可通过动员和激活 NK 细胞来模拟运动介导的对黑色素瘤生长的控制,从而导致肿瘤内免疫细胞浸润的增加[25] 。运动诱导的 NK 细胞对肿瘤的浸润是由肌肉释放白介素-6 进入血液所介导的。 运动训练可刺激细胞凋亡,如肺腺癌、前列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以及小鼠皮肤肿瘤形成和乳腺癌模型。 运动对培养的前列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也有促凋亡作用。 运动还可以降低抗凋亡蛋白 B 细胞淋巴瘤 2 的水平,并刺激促凋亡蛋白 Bax 和 Bak 以及 AMP 依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 [26] 。 1. 2 运动影响肿瘤微环境 运动能激活转录因子、激酶和共调节蛋白组成的多样化网络,最终导致基因表达变化、增加线粒体生物发生,并刺激骨骼肌的代谢重编程。 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出现 NK 细胞的频率增高,而通过 β 肾上腺素和白介素-6 信号通路动员 NK 细胞,并使其在体内重新分布,可能是运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9] 。 体力活动或能通过改变免疫系统、表观遗传、蛋白质翻译和肿瘤细胞微环境等作用延缓肿瘤的发生、发展。 体力活动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和 DNA 修复途径延缓前列腺肿瘤的发生[27] 。 1. 3 运动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自由基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应对氧化应激的反应。 人体在新陈代谢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强度大和/ 或时间长的运动导致自由基明显增多,过多的自由基在体内囤积会损伤细胞膜、蛋白质、核酸而诱发多种疾病,还会引起细胞中的基因突变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不过,人体本身也存在一套清除自由基的系统,如人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等都是能有效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适量运动结合饮食补充可提高机体适应性和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1. 4 运动增加获氧量,抑制癌细胞 细胞缺氧导致正常细胞代谢障碍,复制出不成熟的幼稚细胞,成为肿瘤发生和不可控制的首要因素。 氧气在防癌抗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氧运动促进大量获取氧气,能充分氧化体内的糖分,消耗体内脂肪, 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尤其针对癌细胞具有直接的抑制功能,在防癌抗癌方面可发挥重要功能。 1. 5 运动调控肿瘤抑制因子 运动可上调肿瘤抑制因子的水平,如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发现,运动能够上调肿瘤抑制因子程序性死亡蛋白-4。 此外,运动产生的儿茶酚胺可能通过激活 Hippo 肿瘤抑制通路减少乳腺癌的发展;在皮肤癌和肺癌的小鼠模型中,运动引起的 p53 抑癌基因活化的增加,从而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9] 。 1. 6 运动增强免疫功能 癌细胞必须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才能生存和扩散。 一次性运动和经常运动都可以改变循环系统和某些组织(如脂肪组织、骨髓和肺),构成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19] 。 骨骼肌在收缩期间将统称为 “肌动蛋白”的分子释放入血液系统,可减少炎症和降低胰岛素抵抗。 一些“肌动蛋白”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直接发挥抗癌作用,例如激素敏感度乳腺癌中的肿瘤抑制素 M 或结肠癌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 SPARC)(也称为骨连接素)。 运动可以通过上调固有免疫系统 NK 细胞;增强巨噬细胞抗肿瘤细胞毒性,减少免疫抑制细胞调节 T 淋巴细胞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通过增加肺泡巨噬细胞抗肿瘤活性起到降低肿瘤转移作用[9] 。 1. 7 运动可通过预防肥胖降低肿瘤风险 随着全世界肥胖患病率的急剧上升,肥胖逐渐成为增加肿瘤风险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28-29]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的工作组在 2016 年数据调查中发现,超重或肥胖会增加至少 13 种肿瘤的发病风险,包含食管腺癌、结直肠癌、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子宫癌、肾细胞癌、肝癌、贲门癌、胆囊癌、胰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脑膜瘤和多发性骨髓瘤。 这 13 种肿瘤年发病率占全世界新诊断病例的 42%。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增加体力活动可通过预防和治疗肥胖来降低肿瘤的患病风险[28] 。 2 运动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生物学机制运动抗癌的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 基础研究表明,运动可降低肿瘤的生长速度和转移风险,流行病学则发现运动可降低肿瘤的复发风险以及改 ·300·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善肿瘤患者的预后[5-6] 。 运动还可提高抗肿瘤治疗的疗效[6-8] ,改善肿瘤相关症状和抗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癌因性疲乏[7, 30-31] 、抑郁与焦虑[6-7] 、淋巴水肿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2-33] 。 2. 1 运动延缓肿瘤进展 基础研究表明,运动可降低 31% ~ 67%的肿瘤生长速度,并可降低肿瘤转移风险,其相关生物学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代谢 改 变、 肿 瘤 血 管 生 成, 以 及 机 体 免 疫调节[5-6, 19, 34-35] 。 2. 1. 1 代谢改变 长期运动可减少机体环境,甚至肿瘤微环境(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 中的多余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并降低生长因子浓度(如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9] 。 通过改善整个机体代谢的稳态从而抑制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如 PI3KAKT、MAPK 和 MYC 通路),避免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支持肿瘤细胞的增殖[19] 。 另外,TME 中可能由于糖酵解导致的乳酸堆积,可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的促瘤改变,包括促进肿瘤细胞侵袭以及血管生成。 而一项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的实验发现,7 周的跑步训练可降低 TME 中的乳酸浓度和单羧酸转运蛋白 1 亚型,并有效地阻止肿瘤生长[35] 。 2. 1. 2 肿瘤血管生成 实体肿瘤中的血管通常结构异常,这限制了组织灌注,导致低氧环境,可能使肿瘤更具侵袭性[5] 。 多项动物实验发现,运动可以增加肿瘤血管成熟度和血管壁剪切应力,促使肿瘤血管正常化[19] 。 有研究假设正常化的肿瘤血管可以增强细胞毒性免疫细胞向肿瘤细胞的浸润[19] 。 此外,良好的脉管系统可阻止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中逃逸,从而减少远处转移灶的形成[5] 。 2. 1. 3 机体免疫调节 长期的运动训练还可改善免疫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并导致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增强血液灌注、免疫原性和免疫细胞浸润[6] 。 另外,运动诱导的肌细胞因子可能通过释放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 6、白介素- 7 和白介素15),来促进 NK 细胞和 T 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 以及随后的免疫细胞浸润[5-6] 。 2. 2 运动提高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和疗效 运动不仅可降低抗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还可能增强传统抗肿瘤治疗的疗效[6] 。 如上文所提到的, 运动可以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 增加氧气运输, 这可以促进活性氧类的产生, 从而提升放疗的治疗效果。 同样的, 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也依赖于充足的细胞内血液灌注,以便使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细胞进入到细胞内部。 而运动通过增强血液流动、激活交感神经和调节内分泌系统(如释放儿茶酚胺,分泌肌细胞因子)来增加血液灌注,促进药物 和 免 疫 细 胞 的 运 输, 从 而 提 高 了 治 疗 效果[6] 。 另有研究发现,术前的运动干预可潜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其中的机制尚未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6] 。 2. 3 运动降低肿瘤的复发风险并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体力活动被认为可影响肿瘤发病的某些机制, 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和提高生存率[5] 。 与肿瘤预后相关的研究最多的机制包括肥胖的变化, 代谢失调, 增加脂肪因子和性激素的循环浓度, 慢性低度炎症, 氧化应激导致 DNA 损伤并引发基因突变、免疫监视和功能受损[5,9] 。 目前,运动与肿瘤患者预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中。 大量证据表明,无论是诊断前还是诊断后的体力活动,均可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但总体来说,与诊断前的体力活动相比,在这三类肿瘤人群中,诊断后的体力活动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5] 。目前需要更多其他癌种的研究,以及干预性研究来证实运动对肿瘤患者生存的实际影响[5,9] 。 2. 4 运动改善肿瘤相关症状和抗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2. 4. 1 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在肿瘤患者中非常普遍,70% ~ 99%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癌因性疲乏。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癌因性疲乏[30] 。 抗肿瘤治疗期间,放松训练 (如拉伸、冥想)、按摩、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有氧/ 抗阻、瑜伽训练,可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7] 。 抗肿瘤治疗结束后,与其他运动训练相比,瑜伽缓解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更为显著[31] 。 2. 4. 2 抑郁、焦虑 抑郁和焦虑在肿瘤患者中非常普遍。 运动干预, 尤其是有氧运动可改善肿瘤患者的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骨骼肌增加犬尿氨酸的分解代谢有关[6] 。 犬尿氨酸是色氨酸的代谢产物, 可穿过血脑屏障,诱发抑郁[6] 。 动物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上调 PGC-1α 转录因子,以及肌肉中的犬尿氨酸转氨酶分解代谢酶,促进犬尿氨酸代谢成无法通过血脑屏障的犬尿酸,进而预防抑郁的发生[6] 。 另外,临床研究发现,持续 12 周,每周 3 次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持续 6 ~ 12 周,每周 2 次的有氧加抗阻训练,可以显著缓解治疗期和康复期肿瘤患者的焦虑症状[7]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301· 2. 4. 3 淋巴水肿 14% ~ 40%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淋巴水肿的情况[32] 。 循序渐进的抗阻训练在乳腺癌患者中被证实是安全的,且不会加重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7, 33] 。 但是脱离专业人员的指导,抗阻训练是否仍然安全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7] 。 另外,其他癌种相关的淋巴水肿,如黑色素瘤、头颈部、膀胱、妇科肿瘤,是否能通过抗阻训练缓解尚未被证实[7] 。目前,也有少量研究发现,运动干预可以改善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心脏毒性、疼痛、肿瘤相关性认知功能损伤以及恶液质等,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其有效性[7, 36-40] 。 2. 4. 4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在生活质量评估的领域中,运动对睡眠、抑郁、疲劳、身体功能,以及角色功能的改善最为显著。 另外,中等强度或较大强度的运动效果要优于低强度运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优于单独有氧或单独抗阻运动[7, 41] 。 3 肿瘤患者的运动治疗在肿瘤治疗期间和治疗后,体育锻炼通常是安全且耐 受 良 好 的, 每 位 患 者 都 应 该 “ 避 免 不 活动” [42] 。 研究证据表明,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可以改善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 包括焦虑、抑郁、疲乏,以及提高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7] 。 3. 1 肿瘤患者运动风险评估 鉴于肿瘤类型的多样性和不同治疗手段的不良反应,在制订具体的运动干预计划之前需要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运动风险评估。 3. 1. 1 评价当前体力活动水平和病史 ①评价确诊之前和目前的体力活动水平、评估进行体力活动的障碍和运动损伤史;②患病史及家族史,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③年龄。 3. 1. 2 常规医学评估[43] ①心率、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 对已经诊断的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肾脏疾病,或前述疾病的症状、体征(继发于恶性肿瘤或原发) 的患者,在开始运动测试及运动之前需要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并对运动的安全性进行医学评估;②评估治疗后的外周神经和肌肉骨骼的继发性病变;③如果采用激素治疗,建议评估骨折发生风险;④已知骨转移性疾病的患者,在开始运动之前需要通过评估确定什么是安全的运动方式、强度、频率;⑤不建议在运动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转移性病变和心脏毒性的医学检查,因为这将对大多数可能没有发生转移性病变和心脏毒性作用的恶性肿瘤患者获得运动带来的公认的健康益处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3. 1. 3 特定癌种的医学评估[43] ①乳腺癌患者:上半身运动之前进行上肢和肩部的评估;②前列腺癌患者:评价肌肉力量和丢失情况。 如果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建议也做一个 DXA 骨密度的评估;③结直肠癌患者:造瘘患者在参加较大强度运动(大于快速步行强度,或≥60%储备心率)之前,应该评价患者是否已经建立连续的、主动的预防感染措施; ④妇科肿瘤患者:患者伴有严重肥胖时的运动风险超过恶性肿瘤部位特异度带来的运动风险,为增加其活动的安全性需要额外的医学评估。 在进行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或抗阻运动前推荐对下肢淋巴水肿进行评估。 3. 2 肿瘤患者运动测试 恶性肿瘤生存者常常会经历恶性肿瘤及其治疗带来的各种急性、慢性和晚期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运动测试和运动处方的方法[44] 。 标准的运动测试方法通常适用于经医学筛查可进行运动测试的恶性肿瘤患者,见表 1。 但需考虑以下因素:①理想情况下,恶性肿瘤患者应该接受健康相关适能的评估(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和平衡能力),但在开始运动之前进行全面的体适能评估,可能会对开始运动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因此,并不要求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小强度的步行、渐进性的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之前进行评估。 ②在进行健康相关体适能评估或制订运动处方之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史、合并的慢性疾病、健康状况以及运动禁忌证[45] 。 ③熟悉与肿瘤治疗导致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折风险、心血管事件,以及与特定治疗相关的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的继发性病变[45-46] 。 ④对于评价恶性肿瘤相关的疲劳或者其他影响功能的常见症状对肌肉力量和耐力或者心肺耐力的影响程度,健康相关体适能评估可能是有价值的[47] 。 ⑤尚没有证据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症状限制性或最大强度运动负荷测试时所需的医务监督水平与其他人群不同。 ⑥在没有骨转移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中,单次最大负荷量(1-repetition maximun,1- RM)测试是安全的。 在有骨转移或已知或疑似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应避免对肌肉力量和/ 或耐力进行常规评估[48] 。 ⑦老年肿瘤患者和/ 或接受引发神经毒性的化疗的肿瘤患者可能受益于平衡能力和活动能力的评估,以预防跌倒风险[49] 。 ·302·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表 1 恶性肿瘤患者简易健康体适能及运动能力测试方法测试方法 测试内容 测试指标 评估目标简易体能状况量表 受试者分别完成坐立测验、平衡能力测验、步行速度测验, 并记录各项得分综合评估躯体功能 6 分钟步行试验 受试者在平直硬地面( 已标记距离) 6 min 内能够行走的最大距离。 允许按照其自己的节奏,如果需要也可以休息 6 min 内步行的距离。 评估有氧运动能力或体能状况,用来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合。 通过 Borg 评分评估劳累程度有氧运动能力与耐力握力试验 受试者分别使用两只手或惯用手,以最大等距收缩力握紧握力器至少 2 次测试,选取最大读数 上肢肌肉肌力日常步速评估法 受试者从移动开始以正常步速行走 6 m 所需时间至少测量两次,记录平均速度 移动/ 运动能力坐立试验 受试者从坐位完全站起,再完全坐下, 在 30 s 内不断重复记录 30 s 内完成的次数 下肢肌肉肌力和耐力起立行走试验 受试者坐在专用椅子上,按照要求站起 并向前行走 3 m,然后转身走回去再坐下从受试者开始从椅子上站起开始计时, 当其回到椅子坐下后结束计时。 测量 3 次取平均值移动/ 运动能力 3. 3 肿瘤患者运动禁忌证及终止指标 3. 3. 1 肿瘤患者运动的禁忌证 运动是否禁忌要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如生命体征不稳定,特别是脑出血或者脑栓塞急性期,如果这个阶段进行运动很容易出现二次发病。 再者是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下肢静脉血栓,如果这个阶段进行运动有可能导致栓子的脱落,出现肺部栓塞引起患者呼吸困难而致死。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肿瘤患者是否适合运动需要参照上述疾病的运动禁忌证。《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提出了运动禁忌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安静时收缩压> 200 mmHg 或舒张压>110 mmHg;直立后血压下降> 20 mmHg 并伴有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急性全身疾病或发热;未控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未控制的窦性心动过速( > 120 次/ min);未控制的心力衰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未置入起搏器;活动性心包炎或心肌炎;血栓性静脉炎;近期血栓栓塞; 安静时 ST 段压低或抬高( >2 mm);严重的可限制运动能力的运动系统异常;其他代谢异常,如急性甲状腺炎、低血钾、高血钾或血容量不足[50-51] 。此外,恶性肿瘤患者开始运动时的常见禁忌证包括应保证手术伤口愈合的时间,通常由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以及手术的长期影响需要 8 周。 这期间的患者可经历发热、显著疲劳或运动失调。 由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以及手术的长期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运动中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同年龄段人群, 因此同样需遵循美国运动医学会为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患者制订的运动禁忌证[52] 。不同的肿瘤患者的运动禁忌证也会有所不同, 乳腺癌治疗后存在上肢和肩部问题的患者应在参加上半身运动之前就医治疗。 结直肠癌造瘘的患者需经过医生的允许才能参加接触性运动和避免参加负重运动。 妇科肿瘤伴有腹部、腹股沟或下肢肿胀或炎症的患者应在参加下半身运动之前就医治疗,骨转移患者有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的情况不适合锻炼,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运动禁忌证还包括未经治疗的高钙血症、 骨髓发育不全、 肾功能不全[48] 。 3. 3. 2 运动终止指标 对于正处于治疗中或合并心脏病患者禁止参加较大强度(≥60%储备心率) 运动,尤其是缺乏规律运动或体力活动不足者。 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多发生在平时运动较少而突然参加较大强度或大运动量的人身上,所以在练习时运动强度一定要循序渐进。 在练习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出现中重度心绞痛、头晕、胸闷气短、共济失调等,应该由医师检查并排除危险后再恢复运动[48] 。 3. 4 肿瘤患者的运动处方 恶性肿瘤患者的运动处方,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结合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运动喜好等个体化制订,不同癌种、不同分期的患者功能障碍异质性很大,目前并没有根据特定的癌种或治疗方案推荐不同的运动处方。 《2018 年美国人身体活动指南》中适用于恶性肿瘤生存者的重要建议包括避免不活动,每周累积至少 150 ~ 300 min 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 75 ~ 150 min 较大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 2 d 进行抗阻运动,在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功时,结合平衡能力和柔韧性运动[53] 。 运动处方以运动频率( frequency)、强度 (intensity)、时间( time)、类型( type),即 FITT 为要素进行制订[48] ,见表 2。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303· 表 2 恶性肿瘤患者运动处方制订原则项目 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 柔韧性练习频率 每周 3~ 5 d 每周 2~ 3 d 每周 2~ 3 d,每天进行更有效强度 中等( 40% ~ 59% HRR;64% ~ 75% HRmax; RPE 12~ 13)到较大强度(60% ~ 89% HRR; 76% ~ 95% HRmax;RPE 14~ 17) 从低强度(如 30% 1-RM)开始,小幅度地增加在可以忍受的情况下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时间 每周 150 min 中等强度或 75 min 较大强度运动,或两者相结合的等量运动至少 1 组 8~ 12 次重复次数 静力性拉伸保持 10~ 30 s 类型 动用大肌群的、长时间的、有节奏的活动(如快步走、骑车、有氧舞蹈、慢跑、游泳等) 自由重量、抗阻器械或自身体重的功能活动(如坐站转换),活动所有大肌群所有大肌群的拉伸或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明确因类固醇、放射线或外科手术治疗引起的关节或肌肉受限的特定区域注:HRR, heart rate reserve, 储备心率;HRmax, heart rate max, 最大心率;RPE,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主观体力感觉表;1-RM, 1-repetition maximum, 单次最大负荷量测试。 3. 5 运动处方的调整 仍有一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可能无法耐受循证 FITT,因此应基于患者的耐受性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运动处方以低强度、缓慢进展可以降低症状加重的风险。 可考虑的调整变量包括:降低运动的强度、减轻运动持续时间、减少运动的频率,以及调整运动方式[7] 。考虑到许多恶性肿瘤患者的机体功能减退状态和疲劳的情况,短时间的抗阻练习可能是更有益的。 抗阻运动中可调整的变量包括:减少每个肌群的训练组数、降低负荷、减少同等负荷下的重复次数、增加每组之间休息的时间[7] ,见表 3。表 3 已经证实的一些对恶性肿瘤问题有益的 FITT 处方临床结局 运动类型 强度 时间或次数 频率(次/ 周) 周期(周) 其他焦虑[54-58] 有氧 60% ~ 80% HRmax 60% ~ 80% VO2maxRPE 13~ 15 30~ 60 min 3 12 监督更有效有氧+抗阻 60% ~ 80% HRmax 60% ~ 80% VO2max RPE 13~ 15 65% ~ 85% 1-RM 20~ 40 min 2 组重复 8~ 12 次 2~ 3 3 6~ 12 6~ 12 监督或监督和家庭基础的结合抑郁[59-60] 有氧 60% ~ 80% HRmax 60% ~ 80% VO2max RPE 13~ 15 30~ 60 min 3 12 监督更有效有氧+抗阻 60% ~ 80% HRmax 60% ~ 80% VO2max RPE 13~ 15 65% ~ 85% 1-RM 20~ 40 min 2 组重复 8~ 12 次 3 2~ 3 12 6~ 12 监督或监督和家庭基础的结合疲劳[61-64] 有氧 65% HRmax 45% VO2max RPE 12 30 min 3 12 监督和不监督效果类似抗阻 60% 1-RM RPE 12 2 组重复 12~ 15 次 2 12 监督和不监督效果类似有氧+抗阻 65% HRmax 45% VO2max RPE 12 60% 1-RM RPE 12 30 min 2 组重复 12~ 15 次 3 2 12 6~ 12 监督或监督和家庭基础的结合健康相关生活质量[58, 65-66] 有氧 60% ~ 80% HRmax RPE 11~ 13 30 min 2~ 3 12 监督更有效抗阻 60% ~ 75% 1-RM RPE 13~ 15 2 组重复 8~ 15 次 2~ 3 12 监督或监督和家庭基础的结合有氧+抗阻 60% ~ 80% HRmax RPE 11~ 13 60% ~ 80% 1-RM RPE 12~ 14 20~ 30 min 2 组重复 8~ 15 次 2~ 3 2~ 3 12 12 监督更有效 ·304·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续表临床结局 运动类型 强度 时间或次数 频率(次/ 周) 周期(周) 其他淋巴水肿[33, 66-71] 抗阻 60% ~ 70% 1-RM RPE 15 1~ 3 组重复 8~ 15 次 2~ 3 52 有监督身体功能[65, 72] 有氧 60% ~ 85% HRmax 60% ~ 85% VO2max RPE 12~ 13 30~ 60 min 3 8~ 12 监督更有效抗阻 60% ~ 75% 1-RM RPE 13~ 15 2 组重复 8~ 12 次 2~ 3 8~ 12 确定无人监督的益处的证据有限有氧+抗阻 60% ~ 85% HRmax 60% ~ 85% VO2max RPE 12~ 13 60% ~ 75% 1-RM RPE 13~ 15 20~ 40 min 2 组重复 8~ 12 次 3 2~ 3 8~ 12 8~ 12 监督或监督和家庭基础的结合注:VO2max,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最大摄氧量;HRmax,heart rate max, 最大心率;RPE,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主观体力感觉表;1- RM,1-repetition maximum, 单次最大负荷量测试。 3. 6 肿瘤患者运动的注意事项 3. 6. 1 一般注意事项 ①需要意识到运动对接受治疗的患者症状的影响是可变的[43] 。 ②与健康成人相比,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延缓运动量提升的进度。如果运动进度导致疲劳或其他不良反应增加,运动处方的 FITT 需要降低到患者可以耐受的水平。 ③已完成治疗的患者在不加重症状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延长运动时间、增加运动频率、提高运动强度。 ④如果可以耐受,没有出现症状加重或不良反应,肿瘤患者的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与健康人群相同。 ⑤因为一些个体使用影响心率的药物(如 β 受体阻滞剂),仅用心率来监测之前或目前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有氧运动强度可能不够准确,可以教育患者用自我感觉用力程度来监测运动强度,如在中等强度的运动中能说话但不能唱歌,如果在较大强度的运动中则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73] 。 ⑥乳腺癌患者建议渐进式抗阻练习,能有效改善机体功能及降低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发生风险。 ⑦乳腺癌和妇科肿瘤患者应考虑进行有监督的抗阻训练计划[74] 。 ⑧在治疗期也可以进行柔韧性练习。 重点关注因手术、皮质类固醇使用和/ 或放疗而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的关节。 ⑨证据显示,即使是正在接受系统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也可以增加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如取报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⑩每天几次短时间的运动比一次较长时间的运动可能增加运动的依从性并从中获益,尤其是在积极治疗期间更是如此。 3. 6. 2 特殊注意事项 ①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某些时间段经历过肿瘤相关的疲乏[75] 。 在接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疲乏很常见,可能会影响或限制运动能力。 在一些病例中,治疗结束后的疲乏会持续数月或者数年。 无论如何,恶性肿瘤患者应避免体力活动不足的状态,即使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如此,因为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疲乏[76] 。 ②骨是很多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 为了减少骨脆性和骨折风险,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调整运动处方(如减少撞击性运动、降低强度和减少每次运动的时间)。 ③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来说, 恶液质或肌肉萎缩很常见,这些变化会限制运动能力,且与肌肉萎缩的程度有关。 ④应该明确患者是否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骨髓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进行化疗或放疗的患者),对这些患者来说,在家或者在医疗机构运动比在公共健身区域运动更安全。 ⑤体内留置导管、中心静脉置管或食物输送管的患者,以及正在接受放疗的患者应避免进行水中运动或游泳。 ⑥患者在化疗治疗期间可能会反复出现呕吐和疲劳,因此需要调整运动处方,如根据症状周期性地降低运动强度和/ 或缩短运动时间。 ⑦一般来说,严重贫血、病情恶化或有活动性感染的患者在手术后不应立即进行中等强度或较大强度的运动。 3. 6. 3 针对特定状况的运动计划注意事项 恶性肿瘤患者特定状况下的运动计划注意事项,见表 4。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305· 表 4 特定状况的运动计划注意事项特定状况 注意事项骨质流失/ 骨转移[77-79] ①避免对骨骼脆弱部位施加过高负荷的运动,例如:高撞击负荷、躯干过曲或过伸、扭转运动,以及涉及躯干弯曲或伸展的抗阻运动 ②运动中应重点关注预防跌倒 ③关注患者骨转移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常见的发生部位(脊椎、肋骨、肱骨、股骨、骨盆)。 骨痛可能是骨骼转移的最初迹象,因此,应对疼痛进行临床评估,然后再进行适宜运动淋巴水肿[80] ①关于在运动时穿紧身衣以预防或减轻与乳腺癌相关的上肢淋巴水肿,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驳这一临床建议。 因此,应尊重患者使用紧身衣的偏好。 有证据表明,抗阻运动不会增加淋巴水肿的发生风险,也不会使已发生淋巴水肿患者的症状加重 ②超重、肥胖或身体状况不佳与肿瘤相关淋巴水肿发生风险较高有关,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减轻体重或有氧运动可以降低患肿瘤相关淋巴水肿发生的风险老年患者[81-84] ①肿瘤患者自我报告的身体问题,如认知困难、神经病变、肌肉减少症、肌无力、行动迟缓和疲劳,可能与没有肿瘤的老年人相似,但肿瘤治疗会进一步加重这些问题 ②在开始运动计划之前进行健康和功能评估,确定运动能力造口术[85] ①开始运动前清空造口袋 ②举重/ 抗阻运动应从低阻力开始,并在有监督的条件下缓慢进行。 任何使腹压增高的运动均可能增加患者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因此需采用正确的提举技术和良好的姿势,以调节腹内压,并避免屏息状态下发力(Valsalva 动作) ③调整任何导致腹内压力过大的运动方式 ④接受回肠造口术的患者脱水的发生风险增加,应掌握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保持最佳水合作用的方法 ⑤运动前应评估稳定性、平衡性和步态周围神经病变[86] ①运动前应评估稳定性、平衡性和步态 ②如果神经病变影响稳定性,请考虑进行水中运动等有氧运动替代步行 ③抗阻运动建议 √ 使用手持重物时监测手部的不适感 √ 考虑使用带有软/ 橡胶涂层的哑铃,和/ 或戴带衬垫的手套 √ 考虑抗阻设备而不是自由重量干细胞移植[87] ①鼓励在家锻炼 ②建议完全恢复免疫系统之后再返回公共健身房 ③从低强度、短时间但高频率的运动开始 ④运动量(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应根据个人的耐受性进行调整症状群[88] ①肿瘤患者常常出现症状群(如疲乏、疼痛、睡眠障碍),尤其是在肿瘤治疗期间和晚期患者 ②当患者出现安全问题或出现目标症状时,应进行症状评估和管理,并及时进行运动的调整防晒安全[89] ①应建议恶性肿瘤患者在户外运动较长时采取防晒措施 4 总结与展望随着各领域运动医学的研究深入,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已经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发现运动对机体微环境改善、免疫力提高、神经系统功能维护等都有积极作用[4,19,90-92] ,人群队列研究发现,适当的运动能有效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肿瘤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3,93-95] 。 运动可以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降低转移和复发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改善其生存结局。虽然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运动对肿瘤的防治作用,但是针对具体的肿瘤类型,肿瘤分期和不同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个体化的运动处方需要进一步明确。 国内肿瘤生存者运动锻炼更倾向于单纯有氧运动及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气功、八段锦等项目,虽然受众广泛、易于推广,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可借鉴国外的研究设计方法,探索适合国内肿瘤生存者体力活动的实践方案。共识组推荐:①要患者动起来,动起来就比静坐有益;②要动到一定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运动量与更低的死亡风险相关;③要选择最佳运动时间,已有研究显示运动时间不同带来的代谢调整的结果不一样[96-98] ;④要选择最合适的运动方式, 要考虑普适性,能够容易开展,比如步行。 运动治疗对恶性肿瘤预防和治疗的推广和应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临床肿瘤学、分子肿瘤学、系统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 随着运动肿瘤学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 10 年内,运动治疗作为肿瘤整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肿瘤预防、治疗与康复领域健康管理标准中的基本要素,运动治疗终将会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使患者的临床获益最大化。 5 推荐建议 5. 1 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可以安全地进行适度运动,应该“避免不活动”。 ·306·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5. 2 建议进行适量运动以改善肿瘤相关症状和抗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癌因性疲乏、抑郁与焦虑、淋巴水肿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 3 建议所有肿瘤患者在开始运动干预之前进行运动风险评估,以评估疾病、治疗或合并症可能带来的风险。 5. 4 建议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运动能力测试,如 6 分钟步行试验。 5. 5 建议肿瘤患者在有监督或监督和家庭相结合的情况下锻炼。 5. 6 恶性肿瘤患者的运动处方,应根据患者的运动风险评估、运动能力测试结果,结合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运动喜好等个体化制订,运动处方应包括有氧运动、抗阻练习和柔韧性练习,根据综合评估结果 组 合 运 动 方 式: ① 建 议 每 周 3 ~ 5 d 进 行 150 min 中等强度或 75 min 较大强度有氧运动。 ② 抗阻练习每周 2~5 d,涉及主要肌肉群(胸部、肩部、手臂、背部、腹部和腿部),至少 1 组,8 ~ 12 次重复。 ③柔韧性练习每周 2~3 d。相关名词解释体力活动与体育锻炼(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由骨骼肌收缩产生能量消耗高于静息代谢的任何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不同于体力活动, 体育锻炼是有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水平(physical activity level): 是描述一个人进行规律有氧运动水平的概念。 体力活动水平分类与一个人在给定水平获得的健康受益多少有关。 体力活动水平与肌肉发达程度、体重、工作强度、时间和频率相关。 体力活动水平分为以下 4 个级别。 ①非活跃状态(inactive),在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之外没有进行任何中等或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 ②体力活动不足( insufficiently active),进行一些中等强度或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 但是每周达不到 150 min 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 75 min 的较大强度活动或等效组合。 该水平体力活动低于满足成人体力活动指南的目标范围。 ③活跃的体力活动(active),每周进行相当于 150~300 min 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或 75 ~ 150 min 的较大强度体力活动或等效组合。 该水平体力活动达到成人体力活动指南的目标范围。 ④ 非常活跃的体力活动 (highly active): 每周超过 300 min 的中等强度、 150 min 的较大强度体力活动或等效组合体力活动。 该水平体力活动超过成人体力活动指南的目标范围。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 是指能够充满活力和警觉地执行日常任务, 没有过度疲劳, 并有充足的能量享受休闲时光和应对紧急情况。 体适能包括: 心肺健康(耐力或有氧能力)、肌肉骨骼健康、柔韧性、平衡能力和运动速度。 体适能可分为健康相关和运动表现相关两类。健康体适能(health physical fitness): 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 直接与个体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有关, 主要用于评价机体呼吸循环系统、身体成分和肌肉骨骼系统三方面的功能。心肺耐力或运动耐量(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or exercise tolerance): 心肺耐力是指持续体力活动中呼吸、循环系统供氧及骨骼肌利用氧气的能力。心肺耐力的客观测量指标是最大摄氧量(VO2max )。 VO2max 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 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 单位时间内[通常以 ml(min·kg) 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利用)的氧量。 通常用峰值摄氧量(PeakVO2 )来描述慢性疾病和有健康问题人群的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是与健康体适能的核心要素, 较高水平的心肺耐力可显著降低人体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 也称为耐力运动, 是指身体大肌群有节奏的、较长时间的持续运动, 这类运动所需的能量是通过有氧氧化产生的。 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肺耐力, 优化人体代谢功能, 如血糖、血脂。 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广场舞、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无氧运动( anaerobic exercise): 是指持续时间短(即 10~30 s)、高强度(即全力锻炼)的运动。 这种“全力”运动通常被称为“短跑训练”, 在最大摄氧量强度之上进行。 在无氧运动中, 运动肌肉的能量需求主要由 ATP-磷酸肌酸(ATP -PC)系统和糖酵解提供, 无氧运动的例子包括 100 m 和 200 m 跑, 或短距离速滑。抗阻运动( resistance exercise) 或力量训练: 包括增加骨骼肌力量、爆发力、耐力和体积的体力活动或运动, 是指人体调动身体的骨骼肌收缩来对抗外部阻力的运动方式。 抗阻运动可以利用自身重量或者特定的训练器械, 如弹力带、杠铃、哑铃或固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307· 定器械。柔韧性运动( flexibility exercise): 是指提高人体关节在其整个运动范围内移动的能力与幅度的运动。 关节活动幅度与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有密切关系。运动强度(exercise intensity): 是指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用力程度。 有氧运动的强度可分为绝对或相对强度。 绝对强度(absolute intensity): 绝对强度取决于所进行的工作速度, 并不考虑个体的生理能力。 有氧运动的绝对强度通常表示为能量消耗的速率每分钟的千卡数(kcal)或代谢当量(metablic equivalent, METs)表示。 相对强度( relative intensity): 相对强度考虑或依据一个人的生理状态, 如最大摄氧量、最大心率、储备心率等。 抗阻运动的强度则取决于对抗阻力或承受重量的大小。运动时间( exercise duration): 常常是指一次、或一天运动了多少分钟。运动频率( exercise frequency): 是指在给定的时间段内(通常指 1 周)参与运动的天数。运动量( dose of exercise): 是指一次运动中练习的总量, 是强度、频率和时间的综合结果。 有氧运动量由运动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共同组成; 抗阻运动的运动量由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每个肌群练习的组数及每组重复的次数组成。执笔人丛明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共同执笔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 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王诗茵(河南省肿瘤医院) 孔永霞(河南省肿瘤医院) 史东林(河北体育学院) 齐卫卫(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李 宁(河南省肿瘤医院) 李增宁(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吴德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何海燕(河北体育学院) 邹宝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林水苗(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共识专家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 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王 辉(都江堰市医疗中心) 王正珍(北京体育大学) 王凯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石汉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代一丁(四川省肿瘤医院) 朱为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朱陵君(江苏省人民医院) 庄 莉(云南省肿瘤医院) 庄成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庄则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红霞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刘东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刘凌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苏先旭(都江堰市医疗中心) 杜红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李小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李全福(鄂尔多斯中心医院) 杨文慧(山西白求恩医院) 余慧青(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自成(深圳市中医院) 张苗苗(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张雪琳(首都体育学院) 陆轶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陈志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季永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金 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周福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赵可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姚庆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秦健勇(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 贾云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贾平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郭建军(首都体育学院) 郭增清(福建省肿瘤医院) 黄 河(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崔久嵬(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谌永毅(湖南省肿瘤医院) 路 潜(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瞿慧敏(北京三环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 SIEGEL R L MILLER K 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8 J . CA Cancer J Clin 2018 68 1 7-30. 2 LIU L SHI Y LI T T et al.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risk evaluation of the WHO's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126 high- quality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J . Br J Sports Med 2016 50 6 372-378. ·308·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3 SAINT-MAURICE P F TROIANO R P BASSETT D R et al. Association of daily step count and step intensity with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J . JAMA 2020 323 12 1151-1160. 4 MCTIERNAN A. Mechanisms linking physical activity with cancer J . Nat Rev Cancer 2008 8 3 205-211. 5 PATEL A V FRIEDENREICH C M MOORE S C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roundtable report on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r and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J .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9 51 11 2391-2402. 6 HOJMAN P GEHL J CHRISTENSEN J F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linking exercise to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J . Cell Metab 2018 27 1 10-21. 7 CAMPBELL K L WINTERS-STONE K M WISKEMANN J et al.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roundtable J .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9 51 11 2375-2390. 8 SEGAL R ZWAAL C GREEN E et al. Exercise for people with cancer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 Curr Oncol 2017 24 1 40-46. 9 POLLAN M CASLA - BARRIO S ALFARO J et al. Exercise and cancer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Spanish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 J . Clin Transl Oncol 2020 22 10 1710-1729. 10 MOORE S C LEE I M WEIDERPASS E et al. Association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risk of 26 types of cancer in 1. 44 million adults J . JAMA Intern Med 2016 176 6 816-825. 11 KEUM N BAO Y SMITH-WARNER S A et al.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by type and intensity with digestive system cancer risk J . JAMA Oncol 2016 2 9 1146-53. 12 NUNEZ C BAUMAN A EGGER S et al. Obesity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risks results from the cancer lifestyle and evaluation of risk study CLEAR J . Cancer Epidemiol 2017 47 56-63. 13 FRIEDENREICH C M NEILSON H K FARRIS M S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outcomes a precision medicine approach J . Clin Cancer Res 2016 22 19 4766-4775. 14 BISWAS A OH P I FAULKNER G E et al. Sedentary tim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isk for disease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sis J . Ann Intern Med 2015 162 2 123-132. 15 SCOTT J M ZABOR E C SCHWITZER E et al. Efficacy of exercise therapy o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 J Clin Oncol 2018 36 22 2297-2305. 16 STRASSER B STEINDORF K WISKEMANN J et al. Impact of resistance training in cancer survivors a meta-analysis J .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3 45 11 2080-2090. 17 SWEEGERS M G ALTENBURG T M BRUG J et al. Effects and moderators of exercise on muscle strength muscle function and aerobic fitnes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J . Br J Sports Med 2019 53 13 812. 18 DALLA VIA J DALY R M FRASER S F.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adult cancer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sis J . Osteoporos Int 2018 29 2 287-303. 19 KOELWYN G J QUAIL D F ZHANG X et al. Exercise - dependent regulation of the tumour microenvironment J . Nat Rev Cancer 2017 17 10 620-632. 20 KERR J ANDERSON C LIPPMAN S M.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diet and cancer an update and emerging new evidence J . Lancet Oncol 2017 18 8 457-471. 21 PESCATELLO L S HENNESSY E A KATZMARZYK P T et al. Best practices for meta-review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research insights from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Advisory Committee Scientific Report J . J Phys Act Health 2021 18 11 1-9. 22 RUIZ-CASADO A MARTIN-RUIZ A PEREZ L M et al. Exercise and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J . Trends Cancer 2017 3 6 423-441. 23 ZHANG X ASHCRAFG K A BETOF WARNER A et al. Can exercise-induced modulation of the tumor physiologic microenvironment improve antitumor immunity J Cancer Res 2019 79 10 2447-2456. 24 DETHLEFSEN C HANSEN L S LILLELUND C et al. Exerciseinduced catecholamines activate the Hippo tumor suppressor pathway to reduce risks of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J . Cancer Res 2017 77 18 4894-4904. 25 PEDERSEN L IDORN M OLOFSSON G H et al. Voluntary running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through Epinephrine- and IL-6- dependent NK cell mobiliz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J . Cell Metab 2016 23 3 554-562. 26 SANCHIS-GOMAR F. Sestrins novel antioxidant and AMPK - modulating functions regulated by exercise J J Cell Physiol 2013 228 8 1647-1650. 27 ZHENG Q CUI G CHEN J et al. Regular exercise enhances th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microbial antigens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s J . Cell Physiol Biochem 2015 37 2 735-746. 28 LAUBY-SECRETAN B SCOCCIANTI C LOOMIS D et al. Body fatness and cancer--viewpoint of the IARC Working Group J . N Engl J Med 2016 375 8 794-798. 29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 - RISC . Trends in adult body-mass index in 200 countries from 1975 to 2014 a pooled analysis of 1698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with 19. 2 million participants J . Lancet 2016 387 10026 1377-1396. 30 POORT H PETERS M E W J VAN DER GRAAF W T A et al.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r graded exercise therapy compared with usual care for severe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during treat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 Ann Oncol 2020 31 1 115-122. 31 HILFIKER R MEICHTRY A EICHER M et al. Exercise and other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for cancer-related fatigue in patients during or after cancer treat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incorporating an indirect-comparisons meta-analysis J . Br J Sports Med 2018 52 10 651-658. 32 ROCKSON S G.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J . N Engl J Med 2018 379 20 1937-1944. 33 HASENOEHRL T PALMA S RAMAZANOVA D et al. Resistance exercise and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a systematic review update and meta-analysis J . Support Care Cancer 2020 28 8 3593-3603. 34 ASHCRAFT K A PEACE R M BETOF A S et al. Efficacy and mechanism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cancer initiation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a critical systematic review of in vivo preclinical data J . Cancer Res 2016 76 14 4032-4050. 35 AVESEH M NIKOOIE R AMINAIE M. Exercise-induced changes in tumour LDH-B and MCT1 expression are modulated by oestrogen- related receptor alpha in breast cancer - bearing BALB/ c mice J . J Physiol 2015 593 12 2635-2648. 36 ALVES C R R NEVES W D DE ALMEIDA N R et al. Exercise training reverses cancer-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decrease in muscle COPS2 / TRIP15 / ALIEN J . Mol Metab 2020 39 101012. 37 LANGE M JOLY F VARDY J et al. Cancer-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 update on state of the art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cancer survivors J . Ann Oncol 2019 30 12 1925-1940. 38 SCOTT J M NILSEN T S GUPTA D et al. Exercise therapy and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309·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in cancer J . Circulation 2018 137 11 1176-1191. 39 KLECHNER I R KAMEN C GEWANDTER J S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during chemotherapy on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 Support Care Cancer 2018 26 4 1019-1028. 40 ROELAND E J BOHLKE K BARACOS V E et al. Management of cancer cachexia ASCO guideline J . J Clin Oncol 2020 38 21 2438-2453. 41 MISHRA S I SCHERER R W SNYDER C et al. Exercise intervention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cancer during active treatment J .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8 CD008465. 42 LIGIBEL J A DENLINGER C S. New NCCN guidelines for survivorship care J .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3 11 5 Suppl 640-644. 43 SCHNEIDER C M DENNEHY C A ROOZEBOOM M et al. A model program exercise intervention for cancer rehabilitation J . Integr Cancer Ther 2002 1 1 76-82. 44 BAKER F DENNISTON M SMITH T et al. Adult cancer survivors how are they faring J Cancer 2005 104 11 Suppl 2565- 2576. 45 DENLINGER C S SANFT T MOSLEHI J J et al.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Survivorship Version 2. 2020 J .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20 18 8 1016-1023. 46 TAN S Y TURNER J KERIN -AYRES K et al. Health concerns of cancer survivors after primary anti-cancer treatment J . Support Care Cancer 2019 27 10 3739-3747. 47 HA D MAZZONE P J RIES A L et al. The utility of exercise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J . J Thorac Oncol 2016 11 9 1397-1410. 48 SCHMITZ K H COURNEYA K S MATTHEWS C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roundtable on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J .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0 42 7 1409-1426. 49 GROTE S MODESTE N N SEALY D A et al. Fall-related comorbidity and health beliefs among cancer survivors participating in a community-based exercise intervention J . Am J Health Behav 2017 41 5 630-641. 50 FLETCHER G F ADES P A KLIGFIELD P et al. Exercise standards for testing and training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 Circulation 2013 128 8 873-934. 51 丁荣晶 胡大一 马依彤 等. 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 43 7 575-588. 52 FLETCHER G F ADES P A KLIGFIELD P et al. Core component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 secondary prevention programs 2007 updat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Committee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the Councils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an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J . Circulation 2007 115 20 2675-2682. 53 PIERCY K L TROIANO R P BALLARD R M et al.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J . JAMA 2018 320 19 2020-2028. 54 MISHRA S I SCHERER R W GEIGLE P M et al. Exercise intervention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r cancer survivors J .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8 CD007566. 55 MISHRA S I SCHERER R W SNYDER C et al. Exercise intervention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cancer during active treatment J . Clin Otolaryngol 2012 37 5 390-392. 56 PERSOON S KERSTEN M J VAN DER WEIDEN K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a hematologic mali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 Cancer Treat Rev 2013 39 6 682-690. 57 ZHOU Y ZHU J GU Z et al. Efficacy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a meta-analysis J . PLoS One 2016 11 7 e0159966. 58 LAHART I M METSIOS G S NEVILL A M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for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fter adjuvant therapy J .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8 1 CD011292. 59 BROWN JC HUEDO-MEDINA T B PESCATELLO L S et al. The efficacy of exercise in reduc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ancer survivors a meta-analysis J . PLoS One 2012 7 1 e30955. 60 CRAFT L L VANITERSON E H HELENOWSKI I B et al. Exercise effect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ancer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sis J .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2 21 1 3-19. 61 PUETZ T W HERRINGE M P.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ancer-related fatigue during and following treatment a meta-analysis J . Am J Prev Med 2012 43 2 1-24. 62 TOMLINSON D DIORIO C BEYENE J 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on cancer-related fatigue a meta-analysis J .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4 93 8 675-686. 63 MENESES-ECHAVEZ J F GONZALEZ-JIMENEZ E RAMIREZ - VELEZ R. Effects of supervised multimodal exercise interventions on cancer-related fatigu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 Biomed Res Int 2015 2015 328636. 64 VAN VULPEN J K PEETERS P H VELTHUIS M J et al.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during adjuvant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on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dimensions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 A meta-analysis J . Maturitas 2016 85 104-111. 65 BUFFART L M KALTER J SWEEGERS M G et al. Effects and moderators of exercise on quality of life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of 34 RCTs J . Cancer Treat Rev 2017 52 91-104. 66 COURNEYA K S SEGAL R J MACKEY J R et al. Effects of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adjuvant chemotherapy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 J Clin Oncol 2007 25 28 4396-4404. 67 KEILANI M HASENOEHRL T NEUBAUER M et al. Resistance exercise and secondary lymphedema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a systematic review J . Support Care Cancer 2016 24 4 1907- 1916. 68 NELSON NL. Breast cancer - related lymphedema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a systematic review J . J Strength Cond Res 2016 30 9 2656-2665. 69 AHMED R L THOMAS W YEE D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weight training and lymphedema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J . J Clin Oncol 2006 24 18 2765-2772. 70 SCHMITZ K H AHMED R L TROXEL A et al. Weight lifting in women with breast-cancer-related lymphedema J . N Engl J Med 2009 361 7 664-673. 71 KILBREATH S L REFSHAUGE K M BEITH J M et al. Upper limb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stretching exercises following surger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2 133 2 667-676. 72 SWARTZ M C LEWIS Z H LYONS E J et al. Effect of homeand community - 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on physical function among cancer surviv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7 98 8 1652-1665. 73 SCHARHAG-ROSENBERGER F KUEHL R KLASSEN O et al. Exercise training intensity prescription in breast cancer survi- ·310·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vors validity of current practice an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J . J Cancer Surviv 2015 9 4 612-619. 74 CHEEMA B S KILBREATH S L FAHEY P P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in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sis J .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4 148 2 249-268. 75 STONE P C MINTON O. Cancer - related fatigue J . Eur J Cancer 2008 44 8 1097-1104. 76 BROWN J C HUEDO-MEDINA T B PESCATELLO L S et al. Efficacy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modulating cancer-related fatigue among adult cancer survivors a meta - analysis J .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1 20 1 123-133. 77 GALVAO D A TAAFFE D R SPRY N et al. Exercise preserves physical function 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es J .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8 50 3 393-399. 78 RIEF H PETERSEN L C OMLOR G et al. The effect of resistance training during radiotherapy on spinal bone metastases in cancer patients - a randomized trial J . Radiother Oncol 2014 112 1 133-139. 79 FROST H M. Should future risk-of-fracture analyses include another major risk factor The case for falls J . J Clin Densitom 2001 4 4 381-383. 80 PASKETT E D DEAN J A OLIVERI J M et al.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 risk factor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impact a review J . J Clin Oncol 2012 30 30 3726-3733. 81 CLOUGH-GORR K M STUCK A E THWIN S S et al. Older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geriatric assessment domain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tolerance of treatment adverse effects and predict mortality over 7 years of follow-up J . J Clin Oncol 2010 28 3 380-386. 82 KLEPIN H D GEIGER A M TOOZE J A et al.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subsequent disability and survival in older adults with malignancy results from the health aging and body composition study J . J Am Geriatr Soc 2010 58 1 76-82. 83 MACCORMICK R E. Possible acceleration of aging by adjuvant chemotherapy a cause of early onset frailty J Med Hypotheses 2006 67 2 212-215. 84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CHODZKO - ZAJKO W J PROCTOR D N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 J .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9 41 7 1510-1530. 85 ESPER P. Symptom clusters in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advanced cancer J . Semin Oncol Nurs 2010 26 3 168-174. 86 STRECKMANN F ZOPF E M LEHMANN H C et 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J . Sports Med 2014 44 9 1289-1304. 87 WISKEMANN J HUBER G. Physical exercise as adjuvant therapy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J .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8 41 4 321-329. 88 WARD SULLIVAN C LEUTWYLER H DUNN L B et al.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ymptom clusters in studies that included oncology patients receiving primary or adjuvant chemotherapy J . J Clin Nurs 2018 27 3-4 516-545. 89 LAU S C CHEN L CHEUNG W Y. Protective skin care behaviors in cancer survivors J . Curr Oncol 2014 21 4 e531-540. 90 HOROWITZ A M FAN X BIERI G et al. Blood factors transfer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on to the aged brain J . Science 2020 369 6500 167-173. 91 CONTREPOIS K WU S MONEGHETTI K J et al. Molecular choreography of acute exercise J . Cell 2020 181 5 1112- 1130 . 92 SHEN B TASDOGAN A UBELLACKER J M et al. A mechanosensitive peri-arteriolar niche for osteogenesis and lymphopoiesis J . Nature 2021 591 7850 438-444. 93 EKELUND U TARP J STEENE-JOHANNESSEN J et al. Doseresponse associations between accelerometr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J . BMJ 2019 366 l4570. 94 EKELUND U TARP J FAGERLAND M W et al. Joint associations of accelero - meter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a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in more than 44 000 middle-aged and older individuals J . Br J Sports Med 2020 54 24 1499-1506. 95 CAO C FRIEDENREICH C M Yang L. Association of daily sitting time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survival among US cancer survivors J . JAMA Oncol 2022 8 3 395-403. 96 EZAGOURI S ZWIGHAFT Z SOBEL J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daily variance in exercise capacity J . Cell Metab 2019 30 1 78-91. 97 SATO S BASSE A L SCHONKE M et al. Time of exercise specifies the impact on muscle metabolic pathways and systemic energy homeostasis J . Cell Metab 2019 30 1 92-110. 98 SATO S DYAR K A TREEBAK J T et al. Atlas of exercise metabolism reveals time-dependent signatures of metabolic homeostasis J . Cell Metab 2022 34 2 329-345. 收稿日期 2021-03-02 本文编辑 张 艳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 年 6 月 9 日第 9 卷第 3 期 Electron J Metab Nutr Cancer, Jun. 9, 2022, Vol. 9, No. 3 ·311· |